从土中种粮到掌中种粮,越来越多农民尝到“互联网+”甜头
在嘉祥县梁山村,一个名为“e田科技”的展台被农民围得水泄不通。“就像滴滴打车一样,农民和农机手可以通过e田互联网平台进行供需对接,既便捷又便宜。平台自4月5日上线以来,已为145万亩小麦收割找到作业农机。”天津易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崔功振说
记者在手机上打开“e田互联网平台”看到,嘉祥县大张楼镇农民曹金平预约了6月10日至12日对自家小麦进行机收和秸秆粉碎还田。
在山东不少农村,一款名为“云农场”的手机APP受到了农民极大欢迎。“用上了‘云农场’,从种到收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不愁了。”嘉祥县种粮大户韩桂喜说。
记者了解到,“云农场”是北京天辰云农场有限公司推出的农业互联网高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农民想买肥料可找‘云农场’中的‘农资汇’、想运输货物可找‘乡间货的’、想要农技服务可找‘农技通’、想贷款可找‘云农宝’”,这家公司O2O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产前到产后的每个生产环节,农民都可以从“云农场”中的各个功能中得到帮助。
不仅是韩桂喜,近年来山东越来越多农民尝到了“互联网+”甜头。济阳县跺石镇田村村民李月明告诉记者,今年自家的12亩小麦全部用上了“高产方案”,目前小麦颗粒饱满、长势良好,产量肯定比往年高不少。
李月明口中的“高产方案”,是山东丰信农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聘请的国内农业技术专家,根据不同作物生长机理,经过大面积大田实际效果验证后,制定出的科学、简单、易操作的,从种到收全程种植解决方案。
丰信农业总经理董金锋说:“我们提供打药、浇水、施肥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每个流程都有人打电话提醒农民。”
山东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借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山东农民已经搭上了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快车道,逐渐实现“一云在手,种地不愁”,农民种地日渐告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种辛劳与不易。
(参与采写:张志龙、叶婧、王阳)
[责任编辑:王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