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掌田”到“连片地”,规模化经营助力夏粮丰产
“你看我这麦子长得多好,马上就能收获了,亩产少说也有1000多斤。”6月2日,山东章丘种粮大户张保华从他160亩麦田中,顺手抓起一把麦穗,搓开一看,麦粒紧实饱满。
这位从2000年开始“包地”的65岁农民,对规模经营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以前土地太分散,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巴掌田’,种起来‘费力不讨好’。现在土地成方连片了,新农机、新农技也都能用上了,亩产高了还省心。”张保华说。
近年来,山东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对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保华们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优良的品种为夏粮丰产奠定了基础。由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济麦”系列、“鲁原502”等小麦新品种,近年来每年推广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占山东近60%、黄淮麦区的25%。其中,“济麦22”连续6年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增产粮食200多亿斤。
如今,“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不少人担心将来无人种地。但在山东省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承包了2000亩土地的荆茂祥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聘用了数十名村民进行田间管理,又购买了供销社服务,他自己轻松了不少。
在山东,虽然个体农户依然是种地的主角,但越来越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正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生力军, 实现着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而对于这股力量,山东在不改变现有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发动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积极开展农民土地全托管、半托管服务,让适度规模主体既省力又省心。
山东省农业厅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山东注册登记的合作社达到15.8万家,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山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471.8万亩,加上各类土地托管服务,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
[责任编辑:王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