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加入收藏
意见反馈
首  页特别推荐政策法规合作平台农业资讯农产信息统计数据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专题视频

杭州“宋小菜”试水大宗农产品电商模式

2016年03月29日 10:45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损耗率从40%降到2%以内

  人碰菜的次数越少越好

  “同样是胡萝卜,杭州人喜欢吃小号的,武汉人喜欢吃中号的,北京阿姨喜欢买大的。”余玲兵发现,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收购商只把自己需要的等级挑拣出来收走,留下的尾货农民要么便宜处理,要么烂在地里。“外形规格不一,农产品具有非标属性,我们尊重农产品的非标属性。”余玲兵说。

  从集单到集采,数据聚合的“应供链”不仅仅使“宋小菜”可以确定精准的用户需求,缩减蔬菜供应环节。更重要的是,余玲兵在数据后台发现了每个城市对蔬菜的偏好,并以此为依据开始对走出地头的农产品进行商品化优化,“分品级、大小、特性进行包装。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菜应该拉到什么地方去卖最合适。”余玲兵把“宋小菜”的这一步称作“不做标准化,做商品化”。

  记者看到,从产地采购的胡萝卜直接采取了整箱整包发售的形式,从走出产地的那一刻,蔬菜就装在相应规格的包装箱里,不再与人进行接触,一直到零售商打开包装,将已知规格的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传统供应链中,一层层“挑挑拣拣”的过程被完全上推到供应端,仅这一举动,就让“宋小菜”的蔬菜损耗率从传统流通的40%-50%降低到2%以内,通过更加精准的蔬菜生产和定向销售,“宋家的小菜”从销售到生产,从品类、规格、用户喜好、价格到物流都经过数据化的沉淀。与之对应的是处于应供链最后端的农民生产能够参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面积和结构,让生产和流通都变得更有效率。

  75%的线上活跃用户互联网思维提升传统产业链

  从2014年底到2016年初,一年半的时间里,“宋小菜”的业务在北京、上海、湖北武汉、广东深圳4个城市铺开。没有耗费太大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多的菜贩习惯了打开手机APP的页面点一点,来替代凌晨跑批发市场的辛苦。

  为什么市场推广得这么容易?侠姐作了一个对比:一是综合进货成本比在批发市场降低了10%,二是获得货品质量的售后服务保证,大量进货的时候,大宗农产品的批发商一般不允许零售商贩挑货,都是整筐搬走,缺斤短两、表里不一的事情并不少见。最重要的是,进货所需的人力物力交通成本全部降下来了。“不再起早贪黑,我也终于可以陪女儿写作业了。”侠姐说。

  在“宋小菜”的后台上可以看见,每周7天有4天以上在“宋小菜”平台上订购菜品的活跃用户占了全部用户的75%。更具有意义的数据是,在货款预存中,有用户预存了20万元货款,这意味着一个平均日采货为500元左右的菜贩,准备未来一年的蔬菜销售都从“宋小菜”的平台上进行订购。

  余玲兵在意的,并不是平台上可以“圈”到多少钱,用户的黏性意味着“宋小菜”可以搜集长期稳定的数据,这些大宗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数据将被“应供链”反映到上游的生产者,这意味着大宗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可以在互联网思维进入之后,变得更加可控和有序。“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激发农业产业链领域每个角色的专业价值,让互联网产业升级带动农业,这是‘宋小菜’最愿意看到的。”余玲兵说,“2016年,‘宋小菜’希望再开拓6-8个城市,开放所有的订单,找到愿意合作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一起来改变曾经的卖菜习惯,走出一条新的流通模式。”

[责任编辑:王亚静]

资料中心

花开两岸-别样野趣

  你吃过这么鲜嫩多汁的菠萝吗?你知道怎么…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