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各级扶贫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重点,指导低收入乡村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并通过对口帮扶、移民搬迁等形式,协调行业部门加强行业扶贫,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打好“组合拳”,助力低收入村快速走上“致富路”。
全市120个低收入村全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低收入村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增收产业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如庄河市城山镇洼子村原是一个设施农业空白村,以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当年建成4个设施农业小区,110座大棚。项目建设规模由计划的150亩、50户,实际完成385亩,98户。城山镇和平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带动下,当年发展设施农业200多栋大棚。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引领农民向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如光明山镇财主房村整村推进项目为水果生产,面积达到1300亩,直接带动三个村民组316户农户,水果生产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普兰店区沙包镇吕店村针对本村实际,整村推进项目选定为发展干杂果。项目面积3000亩,直接带动6个村民组,300户农民,成为了大榛子专业村。瓦房店市万家岭镇小寺庙村发展葡萄3000多亩,成为了葡萄生产专业村。全市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草莓村”、“蔬菜村”、“水果村”、“葡萄村”等有38个,占全市低收入村的31.7%。
在产业扶贫为主导的扶贫方式推动下,低收入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18个低收入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11232元,比2009年增加3824元,年均增幅17.2%。120个低收入村农民人均收入平均达到10581元,超过确定低收入村基准线4081元,年均增长17.7%。庄河市城山镇吉庆村,设施草莓面积已经达到6000多亩,全村1300余户,户均1.1个大棚,平均每个大棚的纯收入3万多元。全市实施扶贫项目的2.95万低收入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通过移民搬迁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低收入村的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市120个低收入村,有75个村实施了农村“六化”工程,占62.5%。硬化道路37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658盏。通过实施移民搬迁,使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的农民的居住、就业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共完成移民搬迁3530户,搬迁人口达到1.06万人。
为进一步提高低收入村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在原有120个低收入村的基础上,大连市2015年重新确定了128个低收入村,按照精准扶贫要求,提出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文化扶贫、医疗救助扶贫、移民和住房改善扶贫、低保兜底扶贫、科技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生态整治扶贫、定点帮扶扶贫、金融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12项措施。明确到2020年,128个低收入村全部摘帽,农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4万元以上,确保全市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实现低保兜底。目前,各项精准扶贫措施正在积极推进。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