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安绿色水稻文化节暨大型O2O订货会到风靡第四届黑龙江国际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上的“庆安香”,庆安县充分发挥最大农业资源优势和全省农业现代化领先者优势,通过绿色品牌战略化、水稻产业链条化不断加速绿色品牌建设,做优、做强、做大水稻产业,让“庆安大米”香飘四海。
记者在庆安县了解到,拥有悠久种稻历史的“中国绿色食品之乡”庆安县先后被国家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A级水稻生产基地”和“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庆安稻米也从普通种植不断进行着绿色、生态、有机生产的华丽转身。打造生态品牌、强化种养加销全链条发展、实现米秆糠壳综合有效利用,将水稻“吃干榨净”正使水稻成为庆安的强力支柱产业和新亮点。
“绿头牌尾” 打造生态大米品牌
做强“绿头”壮大“牌尾”的重点在突出“牌”,要大打绿色品牌,使其享誉国内外。从2001年到2009年,庆安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黑龙江庆安绿色食品节”,宣传庆安绿色食品和水稻的优势,使庆安绿色经济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目前,庆安拥有绿色食品品牌53个,已有19个绿色产品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作物认证面积、品牌数量都位居全国县级前列。
2015年,庆安大米被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有机食品面积1万亩,实现绿色食品系列发展、有序过渡、梯次推进,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销立体化的经营体系”。
通过突出“原生态味稻”这张特色牌,保护原生态、扬长原生态,在绿色水稻文化上做文章,“呼伦河”牌、“富亿升”牌、“庆禾香”、“白桦林”牌等绿色、生态、有机品牌的“庆安大米”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庆安大米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如今“庆安大米”以43.33亿元的品牌价值,列全国农产品第20位,列全国大米第2位。
“粮头食尾” 壮大“种养加销”全链条
做强“粮头”壮大“食尾”的核心在“食”,要向粮食的精深加工要效益。产品要有标准、有创新,从土地到餐桌、从品种到品质和品牌,不仅要销售出去,更要让消费者接受和认可,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
在米业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庆安县委县政府始终注重水稻关联产业的研究和发展。鑫利达米业有限公司在庆安投资兴建的年产1.8万吨米糠油生产线,基本上可以将全县米业产生的米糠“吃净”;稻米的高端产品“源升河”大米酒,是源升河集团引进了韩国大米酒酿造技术,年产5800吨以上,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占领北京各大超市,摆上北京人的餐桌,醉美国人。这些优质产品共同架起了从粮头到食尾的产业链格局。
庆安依据实际寻求路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通过鸭稻共生、有机地膜覆盖的种植培育,完善点对点营销、私人订制等营销模式,打开高端市场,为农民找到了增收途径,进而推动了全方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趟出了种养加销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农头工尾” 实现水稻“吃干榨净”
做强“农头”壮大“工尾”的关键是“工农结合”,即如何引导企业和种植基地打破农企分离格局,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壮大“新字号”。以绿色水稻园区和新型经营主体三产融合为牵动,庆安始终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循环经济链条。
目前在庆安,优质的水稻被加工成健康原香的大米。全县大小68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高达200万吨,产品畅销国内外。收获后的秸秆用于造纸。银泉秸秆造纸项目,每年可吃掉农田剩余的稻秆12万吨,产出9万吨环保型高级箱纸板,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润7200万元、税金2338万元。水稻撵磨过的稻壳用于发电。庆翔热电联产项目,每年可将全县三分之二米企产生的8万吨废弃稻壳变废为宝,进行生物质发电、供热,供热面积达180万平方米。
水稻米、秆、糠、壳的综合有效利用,形成了庆安水稻产业集群发展。农企之间不再孤军作战,而是借力发展,形成了庆安县农、林、电、热产业化的“闭合大循环”。其中东北首家以农林废弃物为主要燃料的热电联产项目国能庆安生物质发电,年发电2.2亿度,创产值1.5亿元,利税500万元,消耗木屑、农作物秸秆等原料26万吨。不但为当地农民增收7000万元,更为庆安的经济发展奉献出清洁能源。国能余热又通过管道供给银泉造纸,使银泉造纸节约了大量能源。
通过“绿头牌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不断开拓,庆安用工业的观点、产业的观点、市场的观点,趟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路子。而“黑龙江绥化庆安绿色水稻文化节暨大型O2O订货会”成功举办,更标志着庆安大米正在向更高层次加工,更广市场迈进,“互联网+大米”将成为庆安现代农业一道全新的亮丽风景线。
打开“绿色通道”,整合做强“庆安大米”、重塑“庆安大高粱”、秸秆造纸进军高端产品、秸秆发电吃尽县域内原料农企双赢……庆安县不断在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绿色循环经济下功夫,变废为宝打造“生态板”,促使循环经济呈“链式”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