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脚下,微风轻拂。在建宁成片成片的稻田里,收割后的土地别有一番韵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为种子大县,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不仅仅是种子的丰收,今年也是建宁种业转型的丰收之年。”建宁种子管理站站长余添发说。
8月底,建宁禾丰种业有限公司举办了一场新品展示会,在斗埕育种基地向世人展示了11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吸引了全国各地200多名经销商前来洽谈、合作。
不仅仅是禾丰,今年以来,还有5家公司陆续举办了新品展示会,而在此前都没有。
创新,为建宁种业注入新的活力,助推建宁种业走上转型发展的康庄大道。
从种子加工厂到“育繁推一体化”
建宁是中国稻种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目前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年产量2500万公斤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占全省的80%以上。
“在2013年以前,建宁种子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和品种,可以说是充当一个大型种子加工厂的角色。”余添发说,外地的种业公司春季到建宁找合作社或者经纪人,提供“亲本”,让他们去找农民生产。到了秋季,各种型号的货车就齐聚建宁,一车一车地把收获精选好的种子拉走。
而作为唯一的一家本土企业,禾丰在成立之初也是充当“来料加工”的角色。“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品种,我们只能代制种,然后贴牌销售。”说起这些,公司总经理吴仁辉一脸无奈。
泱泱制种大县,仅有发达的“四肢”,却没有灵光的“头脑”怎么行?建宁县把提高种业“智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013年以来,县里先后建立省级建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华安种业建宁育种基地、禾丰种业原种繁育基地、中种农嘉种业科研试验基地等育种科研基地450亩,为建宁本土科研育种提供了平台。
光有基地,没有人才,自己育种也只能唱“独角戏”。县里又积极与省科技厅、市科协等联系、沟通,在禾丰、华安两家种业公司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引进水稻育种方面的院士、专家等20余名,为种业科研添“一把火”。
禾丰公司的院士工作站有颜龙安、朱英国两名院士级的杂交水稻专家,全国这方面的院士总共只有5人。有了人才支撑,公司流转了300多亩土地,目前培育了2000多份材料,争取在年底或者明年初申请省种业科学研究所,让每年2-3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面世。
其实,从单纯的种子加工厂到育繁推一体化,禾丰已经尝到了甜头。“企业利润增长了10余倍。”吴仁辉说,这三年科技投入超过600万元,也是值了。
有了“育繁”作支撑,企业“声音”也大了。未来3-5年,禾丰打算把现有制种面积从2万余亩扩大到5万亩,成为建宁县制种基地面积最大的企业,而由于利润提高,它给农民的收购价格也将相应提升,让农民也享受“育繁推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今年52岁的胡国栋是溪口镇杨林村人,他是建宁众多制种经纪人中的一个。
32年前,刚满20岁的胡国栋就开始从事制种这个行当。
杂交水稻制种是一项技术活,在插秧、授粉、收割上都与水稻种植有很大的不同。水稻种植的是杂交好的第一代种子,可以自花授粉,而用于制种的“亲本”分为母本和父本,由于母本是不育系,需要父本授粉。
“在制种中,播种时间很重要,不同的品种父本播下去后,母本要在几天后下地有讲究,如果错期掌握不准,就会造成花期不遇,进而减产。”胡国栋说,在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头几年,他也常常吃这方面的亏,最惨的一年,连本都赔进去。
一路摸索一路前行。他不仅在田里自己摸索,还不时参加农业部门或者制种公司举办的培训班。不断地付出让胡国栋从制种行业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如今,胡国栋已经不制种了,他手上有100多名农户作为“下线”,总共管理200多农户,制种面积有4000多亩。
在建宁,像胡国栋这样的制种经纪人有153名,另外还有几十个制种专业合作社,他们是种业中介,维系着制种公司和农户,在为农户提供种植亲本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提供技术服务。
能人带头示范,制种技术从点到面铺张开来。全县农业人口12.91万人,总户数2.95万户,参与制种农户2.35万户,而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制种的行家里手。
“人人”都是制种能手,与县里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余添发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县里选派近千名农民和农技人员到海南学习制种技术开始,这样的外出学习实践,几乎每年都有。特别是农技人员,他们的学习所得,通过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大多应用在农民身上了。
去年以来,县里提出制种农民职业化的目标,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种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仅去年一年,县里就开展专场培训24场次,参训人员2850多人次。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建宁农民的制种技术日益提升和规范,与之一起提升的,还有种业的耕种方式。
从纯手工的播种、耕地、除草、收割,到机插、机耕、机收,建宁这个种子大县一步步与机械化联系在一起。
“机械化是降低人工成本,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农机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家清说,目前,建宁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1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2%,机械化水平居于全省领先地位。
从“原点”到“圆圈”
依托成熟的制种技术,依托机械化的耕种方式这样的“半径”,建宁这个中国稻种基地的“原点”,正把种子“撒向”四面八方,慢慢地画出一个种业“大圆圈”。
年近50的朱义康,是溪口镇杨林村人。打小在田间地头“观摩学习”的他,一步步地成为制种能手,现在是一名制种经纪人。近几年,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朱义康带领着几十名农户在杨林、枫源等村发展制种面积3000多亩,成为当地的制种大户。
2013年,一次外出考察的机会,朱义康偶然发现沙县夏茂镇一些村落土壤、光照、土地规模等适合杂交制种,且当地农户多外出经商,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于是,他在当地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开展C两优华占、C两优92、C两优97等9个组合的制种。如今,通过他的带动,当地发展制种生产面积3000余亩。
墙内开花墙内香,墙外也香。
2014年,建宁制种能手陈明富带着几名农民,把制种技术带到龙岩长汀县。仅2016年,他就在长汀县馆前镇的义家村、坪埔村、珊坑村、严坊村、复兴村,新桥镇的廖家村等地发展制种生产1000余亩,主要有C两优187、天优75等10余个组合。几年来,通过陈明富及其他制种能手的技术培训与指导,长汀县目前发展了制种面积1万余亩。
从“原点”到“圆圈”,建宁做到了。从2013年开始,建宁制种技术逐渐向外流传,不仅辐射了我市宁化、沙县、将乐等5个县(市、区),还带动了本省的龙岩、南平和江西省的抚州等5个市的15个乡镇发展制种,涉及制种面积6万多亩。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建宁种子走出“县门”的今天,县里更加重视种业的规范化建设,浸种、催芽、收购、入库等环节,都有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规程。今年以来,建宁还探索建立种子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种子“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不断优化种业发展环境。
8月初,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向建宁县颁发了“建宁水稻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水稻种子地理证明商标。种子“含金量”提升,必将助推建宁种业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