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琼中和平镇新民村村民黄小玲正在打理自家蚕房。
琼中养桑蚕,桑叶何田田。曾几何时,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新民村的村民守着青山却过苦日子。如今,一米多高的小桑树绿油油,让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今日的“富美乡村”。
2006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机遇,经过10年的实践摸索,新民村一栋栋“桑蚕楼”跃然眼前,“桑蚕小轿车”也开进寻常百姓家。
山区农民寻新路
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生态核心保护区,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
“过去没有种桑,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村里实在没什么发展前途。”新民村民黄小玲说。
新兴产业发展,农民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和平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肖程文回忆起当初发展桑蚕产业时说,他们是进村挨家挨户去发动的。
“刚开始,也有不少人怀疑,水田能不能改种桑?我当时也是怀着试种的心态。”黄小玲说。 如今,黄小玲家的桑地已经扩种到八亩。她告诉记者,她目前每年能养20多张蚕,年纯收入有5万多元,“没想到是桑蚕产业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
技术也要送上门
“稻改桑”调整了新民村的产业结构,全村人都看到了希望。但在发展养蚕业过程中,技术也要跟得上。
如今,琼中每个乡镇都有茧站,本地技术员在提高村民养蚕技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琼中还每年请外地专家对各乡镇农口干部、村里的技术员和辅导员培训3-4次;对于养蚕重点村,到村里集中对农民进行培训。据统计,从2010年开始,每年琼中拨付30万元-50万元用于种桑养蚕培训。
目前,新民村共种植桑树230亩,年蚕茧量达到4万斤,种桑养蚕年产值达到90万元,作为连续几年被评为“万斤村”的新民村,每年都享受到了琼中农业局发放的两万元奖金。
循环经济有甜头
利用废弃的桑枝和蚕沙来喂羊,又把羊的粪便当成有机肥施在桑树下,致富带头人开设蚕丝被加工厂带动村民致富……现在,新民村还摸索出了一条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2012年, 村民李东平开始和村民合作加工蚕丝被。今年,仅这一项业务就给他们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尝到甜头的李东平不仅带头成立了琼中联民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近期还成功注册蚕丝被商标。“以后我们还要走上蚕丝被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李东平说。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