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丰甜橙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生涛,用“及时雨”来形容从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获得的500多万元贷款,用于1.2万亩甜橙基地的生产便道、观光栈道、沟渠水塘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发展的头等大事:“合作社有了自己的‘银行’,干点事情更方便快捷,关键是贷款利息低,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而早在去年,泸州市田园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规范的管理、特色产业优势,以及较高的社会信誉度,成为首批农村资金互助试点合作社,现已发展到年出栏“田园金香”黑猪5000余头、“乐道子”林下土鸡15万羽,每年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带动周边300余农户从种植养殖业中获利。
盘活农村金融、精准把脉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等问题,频频发力的背后,是泸州三区四县因地制宜深化农村改革的体制机制创新。今年7月,泸州市委农工委下发一份农村改革工作情况通报,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五大领域,一条调整特色农业发展结构、发力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改革转型路径十分明晰。
激活资源要素改革效益倍增
有了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纳溪区上马镇黄桷坝村雨菲家庭农场主明祖金准备大干一场,再种200亩莲藕,同时发展水产养殖。
作为全省9个试点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的县区之一,截至去年,纳溪区放款总额已近7000万元。今年,纳溪被列为四川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试点,更是集全区之力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对申请贷款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抵押资产评估时,除了按养殖类打5折、林产类打6折、种植类和生产设备设施打7折的方式折算抵押资产来防范坏账风险外,纳溪区财政还出资500万元设立区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以农村改革为动力,谋脱贫之法,寻增收之道。“位置偏僻、交通落后、缺少产业支撑的省级贫困村全区有10个,要脱贫就要想办法盘活农村的闲置资源。”上马镇八角仓村党支部书记范泽云告诉记者,纳溪区结合区情实际大胆探索,首先创办镇级国资公司,对集体林地、塘库、闲置校园等集体资产进行清查、整合,依法采取承包、租用等市场化方式让“闲资”成为创收突破口,再以获得国家项目、政府投入扶持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为试点,通过资产量化办法,将国有资产部分进行集中清理和管理分类,量化形成股份分配给村集体,并将贫困村接受的捐赠资金和自身工作经费预留部分入股国资公司进行收益分红。目前纳溪全区176个行政村全部入股区国资公司,实现 100%行政村都有固定收益。
纳溪并非个案。两年前,泸县福集镇就借着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的东风,率先在全市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全镇2000多户农民在承包地、宅基地、林权等“确权颁证”全部完成的基础上,将万亩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折资入股,成立龙桥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社员享有每亩1股的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红收益,龙桥文化生态园区内的塘库堰、提灌站、公路、停车场等集体资产按园区现有人口全部量化到户。目前园区总股本金逾7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3万余元,增速和总量均高于全县30%以上。
农村沉睡的资产被唤醒,随即带来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方式转变的乘数效应。
“采用‘互联网+’销售模式,短短1个月5万余斤枇杷被抢购一空,还有成都、重庆等地的不少客商把明年的订金都交了。”
天仙枇杷生态家庭农场主杨香俊算了算,这个夏天50余亩枇杷纯收入近20万元。
“目前全区已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拓宽了销售渠道,有效扩大了优质农产品的供给。”纳溪区农业局农村经济发展股股长王铸说,纳溪区紧抓农业转型升级机遇,重点扶持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并结合“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建设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破解农产品供需矛盾,打造品种多元化、产品功能化、销售网络化,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双提升。
今年,泸州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建成乡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874个,全市将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县镇村三级全覆盖。
布局优势特色农业打造发展范本
今年4月,四川省首届蔬菜品赏会在泸州市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功举办,全面展示了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成果,让广大市民体验生态科技之美的同时,“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现代营销—休闲观光”一体化山地丘陵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也在当地成型。
“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江阳区委、区政府重点打造的农业项目,一改传统生产模式,必将引领带动全市农业转型升级。”江阳区委副书记王开源表示,通过一二三产业互动,挖掘旅游、服务、电商等各领域潜力,让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泸州以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三个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按照“一轴两翼”产业布局要求,加快精品果业、高效林竹、绿色蔬菜、特色经作、优质粮食、现代养殖、休闲农业、加工物流等八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该市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特色蔬菜基地、特早茶生产基地、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和川南地区主要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聚集区。
目标明确、精准发力。《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5)》为八大主导产业统筹规划了98个农业重点项目,分产业、分区县和分年度设计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集全市之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2016 年全市新建“千亿增收示范工程”万亩示范区11个,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8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
采取“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纳溪区民丰甜橙专业合作社将甜橙基地周边果农零星的果树连点成片集中打造,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物流、统一销售,昔日荒山坡摇身变为乡村游热点;龙马潭区特兴镇走马新村通过“大园区+小业主”模式,供水、交通、电力、通讯一体建设,医疗、教育、养老、社保一体覆盖,传统散居村落转型为新型聚居社区;广东温氏集团100万头生猪一体化产业项目、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先后入驻,高端智慧农业崭露头角……
改革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交替前行。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3个行政村党支部组建联合党委,在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将改革成果广泛运用:建立产权有偿退出机制,农民可申请整体退出,也可在不放弃房屋、土地等农村产权的前提下,自愿申请就地转变身份成为城镇户口,并享受城镇教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目前已有近800户农民成为拥有农村产权并享受农村和城市双重待遇的城镇居民,实现就地“城镇化”。
更大的变革还在进行中。实施新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战略,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从2014年起,泸州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区县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用于新村建设;2016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50个,推进“六个精准”、抓实“五个一批”、实施“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3.5%,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精准脱贫10万人。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