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培训应该如何开展?农民工欢迎吗?效果咋样?即日起,本报推出“关注农民工培训”系列报道,通过农民工现身说法、地方实践与专家见解,反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当下进展,总结出可推广的经验和思路。
“今后我也算是高学历了。”培训结束后,于金强喜滋滋地摩挲着高职教育学历证。与学历证一同到手的,还有几家机械制造公司的聘书。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曾四处求职的于金强,如今第一次被用工单位“争聘”,十分感慨:“有了本事,农民工也能变香饽饽。”
这是四川德阳市农民工培训结业仪式上的一幕。该市在中高职学校为农民工开设“订单式”免费培训课程,并在毕业时颁发相应学历证书。“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去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接近2480万人。”四川省人社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产业在不断升级换代,农民工也需要通过培训实现“升级换代”,以适应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
请大拿免费授课
还帮忙对接工作
“啥培训?不去不去!”德阳市刚公布农民工免费培训的消息时,于金强面对前来劝自己一同去报名的老乡,不以为然地连连摇头。
自从踏上外出务工的路,于金强已在机械行业做了近10年:一开始在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厂当学徒,后来又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机械修理企业辗转求职,最后总算在德阳的一家汽车修理厂谋得了修理工的职位。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于金强技能有限,薪水每月不到2000元。好在他头脑灵光,自己摸索、偷师学艺再加上近10年的打工经历,让他练就了不少机械维修的野路子。虽然成不了汽修厂的“台柱子”,吃饱饭倒也不成问题。
因此,听说培训的事,于金强最初是拒绝的:去培训,就意味着辞掉现有的工作,万一学不到真材实料,岂不是断了后路?再说,自己在这一行摸爬滚打多年,也算老师傅了,参加培训,值不值?
虽然有满腹的疑问,但于金强还是被打动了。老乡告诉他,培训后会颁发资格证书,组织者还会帮助学员们对接各用工单位,而且,近几年培训班学员的就业出路都不错。
于金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跟近百名学员一起被分配到机械维修专业。隔了这么多年,重新走进教室,于金强见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从业多年,他结识了不少同行,此次参加培训的人中,不乏技艺高超的机械工。
“是什么样的‘大拿’,能给这帮老师傅上课?”于金强翻看着发下来的教材和辅导材料,心中充满期待。
为他们上课的是当地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高级机械工程师。“高工就是不一样,肚子里干货多。”课堂上深入浅出的理论学习,让于金强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和其他学员们一样,他不停地记录着。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既有现场操作示范,也有学员维修演练,平日里自己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一经培训老师的点拨,立刻恍然大悟。“10年野路子,不如1周培训课。”于金强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单靠自己蛮干折腾都是不够的,必须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点。“这样的培训课,市场上收费,起码要上万元吧?” 他庆幸地表示,自己来对了。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