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加入收藏
意见反馈
首  页特别推荐政策法规合作平台农业资讯农产信息统计数据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专题视频

云南鲁甸:百姓安居乐业 乡村旧貌换新颜

2016年08月04日 09:5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转发 打印

  

  8月2日,谢维礼老人在扯花椒。

  在云南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见到谢维礼老人时,他刚从山上的花椒地里回来,灰色长裤和胶鞋上沾满了泥。“200多棵花椒树,我已经采收了150多棵。”今年65岁的他,一直坚持下地干活。

  老人须发花白,但精气神很好,很爱笑。若是第一次接触,很难想到他所经历的不幸。两年前那场地震中,谢维礼的两个女儿、四个外孙被一块从山上滚落的巨石夺去了生命,“天灾造成的后果没有办法挽回,好在我还能走能动,还有不少事可以做。”谢维礼说。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谢维礼去年12月底搬入了新房,家里茶几、沙发、电视等日常所需一应俱全。如今,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大家”上,哪家需要帮忙的,哪户有闹矛盾的,谢维礼都喜欢“管”一下。

  最近,村里想要建一个供村民活动的文化广场,看到建设用地不够,谢维礼无偿让出了自己的一块地。“让块地是小事,以后红白事、日常文娱活动有个固定的场所,大家都方便,这是大事。”对谢维礼来说,村里更热闹、更融洽、更积极地搞建设,是他的心愿。 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据新华社昆明8月3日电(记者侯文坤、丁怡全)从2014年8月3日到2016年8月3日,整整两年,曾经“破碎”的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区旧貌已换新颜。

  根据《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灾区将用3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近日,记者实地回访鲁甸县、巧家县等重灾区,看到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朝着超过灾前水平的方向不断提升,灾区群众对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满怀信心。

  户户安居:美丽新村处处景

  在鲁甸县龙头山镇沙坝村回龙湾安置点,50岁的刘凡华正忙着自家的花椒生意。这两天是当地收花椒的季节,新楼房的一楼给了他足够的空间来包装从农户手里收来的干花椒。

  两年前的地震让刘凡华家损失惨重,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从地震的打击中走出来。

  残垣断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漂亮的两层楼房,水泥硬化的村道整洁美观,白墙灰瓦整齐划一……充分利用山、水、林、田等条件,回龙湾安置点被政府“打造”成了旅游小村的样子,宜居宜业宜游。

  两年来,灾区大地上,老百姓的新房陆续拔地而起。云南省住建厅介绍,灾区规划修复加固民房17万多户和重建民房8万多户的任务已于2016年春节前全面完成,受灾群众均住进了安全宜居的新家。

  按照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原则,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统筹了龙头山镇、火德红镇、包谷垴乡、纸厂乡等灾区集镇,优化调整乡镇功能,已经形成了不少特色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特色村镇,回龙湾安置点就是其中之一。

  “考虑村民生产生活习惯,一楼均为铺面,二楼则留出了一个露台,供村民们晒花椒。重建民房均厨卫入户、人畜分离。”沙坝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玉繁说,重建民房不仅样式好看,质量更有保障。恢复重建中派了驻村级质量安全监督员、开展民房施工技术培训,还建立了重建项目完工后的社会评议机制。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从项目规划设计到项目选址、从资金使用到质量监督、从收集建议到处理纠纷,都全程让群众参与进来,做到群众的事情与群众商量着办、一起来干。

  乡乡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大部分启动建设

  行进在鲁甸、巧家等灾区,市政、道路水利施工正热火朝天,满载建材的大货车往来穿梭。

  随着民房重建全面完成,灾区恢复重建已经进入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31日,鲁甸地震灾区除民房外其他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1743个,其中完工652个,这些项目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程、交通和水利工程等。

  这些项目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否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当地政府把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把恢复重建与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改善人居质量和发展环境……恢复重建和灾区民生改善紧紧联系在一起。

  位于鲁甸地震震中的龙头山镇,重建进度最“慢”的要数镇政府办公楼,政府工作人员至今仍在加固之后的老龙泉中学里办公。“民房、学校、卫生院这些才是老百姓最需要的。”龙头山镇基层干部陈莉说,灾后重建过程中,学校、卫生计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被优先安排实施,且坚持高质量、严标准。眼下正在加快各类交通、水利等工程的推进,这些设施规划的保障能力都远超灾前水平。

  龙头山镇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一批新建学校、卫生院都在去年9月1日就开学、开诊。其中,龙泉中学的新校园占地70多亩,除了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楼、图书馆,学校还修建了体育馆、足球场。

  家家有业:重建脱贫两不误

  “我们村地理条件比较特殊,海拔跨度较大,灾后重建中,我们在帮助老百姓选择产业的时候就考虑到各家各户的特点。”巧家县包谷垴乡包谷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朝富说,土地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就指导其发展花椒种植,在1600米到1700米之间的就发展核桃和烤烟种植,在1700米以上的就主要发展养殖业。

  把恢复重建与灾区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同步推进,为灾区推开了脱贫的大门。鲁甸县已经铺开了提质增效花椒20万亩、核桃80万亩,培育和引进了多家企业进行马铃薯及核桃深加工;“昭阳-龙头山”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将重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已完成投资2亿多元;正在打造的12个以苹果、蔬菜、天麻、畜禽为主的农业庄园,为灾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小小花椒,是鲁甸等地的大产业。针对椒农存在技术缺乏、品种老化、种植零散等诸多问题,一些乡镇还建立了样板基地,邀请种植专家向椒农传授剪枝、追肥、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在产业基地和企业带动下,村民们的致富思路也开阔起来。仅在龙头山镇,目前就成立了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有150多人。

  如今在灾区,像沙坝村、包谷垴社区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些昔日受到重挫的村庄已焕然一新,受灾群众挥别灾难,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责任编辑:刘畅]

资料中心

花开两岸-别样野趣

  你吃过这么鲜嫩多汁的菠萝吗?你知道怎么…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