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加入收藏
意见反馈
首  页特别推荐政策法规合作平台农业资讯农产信息统计数据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专题视频

麦子熟了,“互联网+农机”来了

2016年06月15日 10: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麦收时节,满地金黄,最是中国北方丰收的模样。

  白居易曾在诗里这么写道:“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过去的日子里,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只能靠人工收割。这首《观刈麦》,即是明证。

  机械化麦收的时代早已来临多年,但改变麦收形态的,不只是在地里轰鸣的收割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古老的麦收活动也在逐渐进入“互联网+”的时代。

  唯有丰收的喜悦,亘古不变。

  从南到北,一样的丰收

  在山东潍坊,麦收已接近尾声。公路旁边看过去,只有三三两两的人家,还在晾晒新收的小麦。大规模的机械作业非常高效,让这个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本地联合收割机都有些富余的情况。

  尽管白天最高温已经超过30摄氏度,但挡不住农民们为丰收而忙碌的身影。一亩小麦只用10分钟左右就能收割完,粉碎后的秸秆就留在田里做肥料,农民们开着自家的车在地头等,联合收割机打开闸门,将小麦哗啦啦倒入车斗。麦粒饱满,又是一年好收成。

  孩子们显得很是兴奋。看够了机械收割小麦,这些孩子开始用古老的方式,拿起家里的镰刀,割一把小麦,点上火烤着吃。火苗滋滋作响,新鲜麦粒被烤得香味四溢,一口下去,直喊好吃。

  这样的丰收景象,正在举国之内渐次展开。农业部提供的信息显示,黄淮海小麦主产省的麦收工作已然全面启动,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从南到北快速推进,“三夏”生产进入高潮。截至6月8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18482万亩,超过播种面积54%,麦收进度过半,机收比例达到90%,其中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比例均超过96%。

  大规模小麦机收启动自5月26日,比去年提前1天。据农业部介绍,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全力以赴组织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等农业机械投入“三夏”生产。目前,全国日投入联合收割机数量达到37.6万台,有1万多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奋战在夏收夏种一线,柴油供应充足,机具转移顺畅,作业秩序良好,总体进展顺利。

  对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小麦主产地区来说,麦收已经进入尾声。以河南为例,到6月11日就已收获小麦7868万亩,占种植面积8100万亩的97.1%。

  麦收的召唤,也让不少在外务工人员归心似箭。在山东,从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发车的热点线路,最近增加了菏泽、郓城等麦收城市。随着鲁西南方向麦收开始,返乡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

  让人有些忧心的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连续的阴雨天给今年的“三夏”带来不小的困扰。中央气象台也于最近发布华北地区麦收气象预警,认为无论对机械作业还是麦子晾晒来说,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的中到大雨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公路、石油、气象……所有部门都为麦收让路,与天抢时,昼夜抢收,把丰收年牢牢地抓在手上。

[责任编辑:王亚静]

资料中心

花开两岸-别样野趣

  你吃过这么鲜嫩多汁的菠萝吗?你知道怎么…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