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根据这一主导思想,近年来,福建重点抓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一区两园”)建设,力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14年,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项目45个,完成投资12亿元。”福建省农业厅厅长张立先说:“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引进523家台资农企,引进台资9.2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国第一。73个省级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实施项目273个,完成投资45亿元。”
涉及财政、税费、用地、用电、金融、科技、品牌创建和基础建设八方面的扶持政策,使得“一区两园”成为福建现代农业“硅谷”,虽然运作时间不长,但“一区两园”已渐显“硅谷”效应:优势产业向集中区集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主导产业转型提升;多功能农业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优势产业向“一区两园”集聚发展
“在财政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的驱动下,一批上规模、上档次、能带动的项目往‘一区两园’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发展的集中区。”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黄华康说。
尤溪是闽中山区农业大县,受资金、政策、农户固有发展思路制约,长期以来,该县食用菌产业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农民创业园创建后,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向创业园集聚,短短两年时间内,已落地实施食用菌工厂化项目8个,总投资超过3亿元,带动园内农户种植食用菌3800多万袋。在全省范围内,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多个产业集聚区。
“一区两园”推动了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15个千亩高标准基地,并配套建设了集约化育苗中心、冷藏保鲜库存、分拣车间等设施。在福安农民创业示范基地,“鸟巢”型设施大棚配套了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汽雾栽培、立体栽培、循环栽培等先进蔬菜栽培技术,开展绿色种植、生态种植,提升了全市反季节蔬菜种植水平。
产业集聚效应还体现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在闽南,全国知名的蜜柚生产大县平和县引进了英才集团蜜柚深加工等7个项目在集中区落户,总投资达5亿元。在闽西,连城农民创业园重点扶持红心地瓜、连城白鸭、花卉、红衣花生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项目建设,目前已入园企业14家,完成投资3.6亿元。
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区两园”主导产业转型提升
“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区两园’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目前,省级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入驻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达6382家。”张立先说。通过支持福建鑫富、圣农等一批有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园区建基地、深加工、创品牌、拓市场,促进了主导产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相对而言,肉牛产业是福建的薄弱产业,福建(邵武)鑫富牧业公司通过建立品种改良、肉牛养殖、屠宰分割、加工、餐饮服务等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合作社和农户建立肉牛养殖牧场,2013年肉牛养殖、深加工、终端餐饮销售总产值达10亿元,成为当地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一些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得以快速提升。在革命老区连城县的白鹜鸭养殖基地,年出栏10万羽白鸭的立体养殖示范场配备了自动刮粪无害化处理设施,莲藕水面污水净化吸纳地达150亩,地瓜种植面积1000亩,示范带动了园区周边区域白鸭产业化、生态化发展。
特大型蛋鸡龙头企业德福生态农业采用自动给料喂养系统、全自动化产蛋箱、鸡蛋喷码等最先进的自动化养殖设备,实现全进全出全封闭养殖,每栋存栏7.5万产蛋鸡舍只需1~2个工人,目前蛋鸡存栏已达到30万只,年可产鸡蛋6000吨。该项目落户永春县后,带动了闽南区域畜禽业发展。
多功能农业带动“一区两园”农户增收
随着主导产业设施化、智能化、生态化水平的提高,部分创业园区利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体验结合,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礼品,提升了农业整体效益。
在全国重点产茶大县安溪县,八马茶庄园、华祥苑茶庄园等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经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结合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开展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生活的新型经营活动,推动单一生产模式向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发展。
宦溪休闲农业集中区位于福州郊区,基于对省会福州市民消费能力的一致看好,近年兴建了功能各异的休闲农业项目近30个,总投资超5亿元,建成快乐园艺、春伦茶庄、彩虹小镇、美地国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点。
“多形式、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姜绍丰说。南靖县采取“有偿供苗、技术服务、成品回购”方式,通过与邮政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由种植户建立联保、公司提供担保、邮政银行放款方式支持农户种植,带动600多户农户种植金线莲,安排就业2500多人,带动农民增收9500万元。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