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亩荒山能干什么?
涪陵区增福乡延寿村土生土长的女能人赵小敏,硬是把一片荒山变成了大型土鸡养殖场和花果山,并且凭借当地“增福土鸡”品牌优势,让自家的土鸡成功占领重庆市场。
这一过程,耗时11年。此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开荒创业 带头致富
前不久,巴渝都市报社组织开展的聚焦新农村全媒体大型采风活动走进增福乡延寿村,赵小敏向记者讲述了她的创业故事。
2005年,担任延寿村村委会主任、42岁的赵小敏看准了增福乡土鸡产业发展趋势,在延寿村深山里接收他人流转的60亩荒山,年限30年。
当时如何下的这个决心?赵小敏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30年?我实在不忍心看着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辈子困在地里靠天吃饭,那日子太苦了!”
带好头,让荒山变聚宝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这就是赵小敏的初心。
创业一年不到,在增福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赵小敏跟河南的土鸡养殖技术员学会了技术,荒山慢慢变成了土鸡养殖场。赵小敏还在荒山上种下了柑橘、核桃、柿子,使得荒山成了果园,土鸡养殖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
赵小敏一家的收入增加了,养殖土鸡的致富路子也被不少村民所肯定,但鼓励村民跟着自己养殖土鸡,扩大养殖规模,赵小敏心里却没有底——大规模养殖遇上疫病怎么办?市场行情不好如何解决……
增福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得知赵小敏的担忧后,多次和她谈心,帮助赵小敏和村民选育优良鸡种,制定标准化科学喂养模式,邀请行业专家上门指导,开拓销售市场。
短短3年时间,延寿村就有200多户村民跟着赵小敏养起了土鸡,全村土鸡每年出栏量从不足1万只增至10余万只。
“村里每家每户都养土鸡,养得少的,一年基本生活不愁;养得多的,收入10到20万元不等。”延寿村党支部书记陈东升说,村民在养殖过程中,有政府聘请的技术人员指导,售卖又有政府张罗,没有后顾之忧,村民养鸡致富成为当地一个特色。
政府出力 打响品牌
赵小敏说,回想11年来走过的路,不干事业对不起自己内心爱家乡的情怀,干不好事业对不起创业路上党委政府的帮助。
随着土鸡产业发展壮大,涪陵区委、区政府,增福乡党委、政府为赵小敏等村民仔细盘算如何将“增福土鸡”品牌打响。
2006年起,涪陵区委、区政府将增福土鸡养殖列入全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和涪陵区“十一五”畜牧业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
2008年,“涪陵增福土鸡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又被列为涪陵区100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促进了增福土鸡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同年,为了做大做强增福土鸡产业,打造“增福土鸡”品牌,涪陵区引进实力企业,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增福土鸡产业化发展。同时,通过在重庆主城区举办“增福土鸡秀”“百鸡宴”等活动,使得增福土鸡广为人知,并成功进入重庆百货、重庆新世纪超市销售。
就这样,“增福土鸡”一步一步成功占领市场,为当地村民挣回了大把钞票。
继续前进 后继有人
眼看村里养殖土鸡规模越来越大,自己的年纪也越来越大,赵小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应该有个接班人,继续自己的事业。
思前想后,赵小敏把目光放在了女儿文静身上。
今年29岁的文静大学毕业后和丈夫何道品一直在重庆主城打拼,小日子过得很幸福。2015年,文静得知母亲的想法后,二话不说,带着丈夫回到家中。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母亲的事业也要有人继承。”文静坦言,她知道母亲在家乡打拼的意义,除了钱,还有很多情感。
文静认同母亲的观点:只要一辈辈人愿意守着家乡,改变是必然的,村民奔小康也是早晚的事。
现在,回家一年多的文静对家乡的发展也有了规划,她与母亲商议,借着增福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家里果园办采摘节,开办农家乐,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发展旅游经济。
看着女儿一心扑在事业上,赵小敏心里乐开了花,全力支持女儿的这个想法。
“人这一辈子,锦衣玉食比不过内心追寻,家乡创业好过在外打拼。延寿村是我的家,爱家就要看我们的实际行动。”赵小敏说,她活了大半辈子,就认这个理。
她坚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家乡会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也会越过越有滋味。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