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马陆历来重视品牌的培育和保护,2006年起,马陆牌葡萄连续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2007年起连续获得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为更好的保护马陆葡萄的品牌,在嘉定区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马陆葡萄于2014年3月通过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2015年2月,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同年,马陆葡萄还进入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马陆葡萄果品采用授权许可制度,使用统一商标的包装箱,提升了葡萄品牌整体形象和品质。
设施栽培扩大品种
0.1%,这是葡萄产业占马陆总产值的比例。然而,凭借着一颗小小的葡萄,马陆成了闻名全国的“葡萄之乡”。其实,上海并非葡萄的适宜栽培区,1992年,马陆成立了市郊首家葡萄研究所,1994年又建造了江南地区第一栋日光型节能温室。之后,大棚种植在农民之中逐步推广开。有了设施栽培,种植的品种更宽泛了,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减少了,葡萄品质大大提高了。一直以来,葡萄研究所把引种、育种、选种放在首位。现在,马陆每年有50多个葡萄品种上市,马陆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作为单一农业种植品种,马陆葡萄成为全国知名的地区品牌绝非偶然。在外部环境上,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内部来看,关键在于科技引领作用。上海的雨量不利于葡萄生长,口感有些酸。因此马陆镇把增加设施栽培面积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对建造钢管大棚的农户给予每亩6000元补贴。难能可贵的是,果农也把品牌和收益联系起来了,自觉维护着品牌质量。同样,建造钢管大棚每亩要投资2万元,虽然有镇里支持,果农投入仍很大,但仅仅一年就证明投入是值得的,果农给记者算了笔账,大棚葡萄比露地葡萄可提前一周以上上市,而且受雨水影响较少,品质大大提高,销售价格最高可提升50%左右,2-3年就可收回成本。
“控产保优”提升质量
要想让品牌打响,质量是关键。一直以来,马陆葡萄种植户采用“控产保优”措施提升马陆葡萄的质量。据了解,上世纪,一亩地可以产出葡萄6000斤到8000斤,如今普遍降到2000斤到2500斤,马陆葡萄公园则压缩到了1000斤到1500斤。减产,是为了提高品质。此外,在马陆,无论是农户还是合作社,都会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葡萄果品的安全性。
2006年底,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马陆新发展了1500亩葡萄基地,解决了400人的就业问题。鼓励合作社及企业聘用本地农民就业,并享受相应的就业补贴政策。马陆镇的果农在葡萄这个知名品牌的影响下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实惠。
一三产联动拓展旅游新功能
“马陆葡萄最成功的在于它打造出一种葡萄文化。好葡萄吸引忠实粉丝,从纯粹购买转变成休闲旅游,这也是马陆葡萄长盛不衰的原因。”马陆镇农办副主任徐云龙表示,马陆葡萄作为马陆镇农业特色旅游项目,已被纳入了嘉定区“十三五”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在农业旅游设施改造及新增项目的建设都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从2001年开始,马陆每年都举办葡萄文化节,吸引着市民来采摘葡萄、体验葡萄文化,以此带动农业旅游的发展。镇政府还鼓励有条件的果农开展农家乐活动,为市民提供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通过“一三产”联动融合促进葡萄的销售。记者获悉,未来,马陆还将从设施、机械化、信息化、品种等方面入手,对葡萄产业进行“升级”。比如用3—5年时间在企业装备上升级换代,将120亩单栋小棚改成连栋大棚,为栽培模式创新与轻简化栽培奠定基础。再比如,将传统日光温室改造成智能温室,并配备物联网管理。在栽培摸式上,运用半基质根域限制栽培,采用小平棚T型架,实现机械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在品种布局上,把葡萄最早上市期提到5月1日,最晚在元旦前后结束,全年供应周期8个月,并实现葡萄挂树储藏。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