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延长县城仅7.5公里的七里村镇付家塬村是我市第一个塬地发展大棚的示范村,全村有500座大棚,全部种植西瓜和甜瓜,2015年棚栽业收入达560万元。在实现“一村一品”的同时,村民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红火。但在8年前,这个村子并不富裕,许多村民虽然种植了苹果,但因为缺少技术和管理,收入很低,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近日,记者来到付家塬村。在塬上放眼望去,一条通往塬区的柏油路绕山而建,一座座大棚静默矗立。“旺季的时候,西瓜一斤能卖到20元,甜瓜一斤25元。”村主任付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因为我们延长的西瓜和甜瓜,皮薄又沙甜。”
由于老果园没法再投资管理,2008年,付家塬整理大棚用地130多亩地,建了66座大棚,迈上了大棚种植的路子。起初,大伙儿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杨凌农高会上购买了提子苗,开始种植提子。由于没有技术员又缺少种植技术,6000多元的苗子全部打了水漂。“因为没有技术指导,很多人的信心都受到了打击,觉着大棚种植太难了。”付林说。
好事多磨。几经周折,在县政府和县蔬菜中心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付家塬又种起了西瓜。“那会儿大家心里都有顾虑,我和付林商量着动员村里的党员干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们带头种,这才一点点种上了。”
付家塬村支部书记付小红说,“我们组织了部分村民到安塞、甘泉现场学习人家的大棚技术,还聘请西北农学院的教授来作指导,就这样,产业一天天做起来了。”
经过一年的坚持,大棚种植户就尝到了甜头。“2009年底,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村民都说种西瓜这条路子是走对了,全村人的创业信心更加高涨。”付林说。
在付林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他家的大棚区。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付林高兴地说:“我有11座大棚,每年西甜瓜下架以后,我们就开始种黄瓜、西红柿这些反季节蔬菜,一年下来能有20多万的收入。”
在付林家的大棚不远处,有几座大棚十分显眼,拱杆比周围的都大,这是曹亮亮家的大棚,他是该村最大的种植户。
此时的曹亮亮正忙着打包黄瓜。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曹亮亮原来是外出打工的一名80后小伙,在内蒙、西安、甘肃等地干粉刷。他听说家乡大棚种得热火朝天,就在2010年返乡创业,开始种植大棚。
由于缺少经验,第一年曹亮亮失败了,但他没有灰心,慢慢总结经验,最终成为全村大棚种得最好的种植户。“那时候没钱,算上政府贴息贷款,还有借的,我总共弄了15万,建了5个棚,又赶上结婚盖房,经济压力特别大。第二年我就收入了12万多,2013年我就把欠款还完了,现在日子越过越宽裕了。”据曹亮亮介绍,他还养了50多只羊,用羊粪来做肥料,供应自己的大棚。
如今,付家塬的西甜瓜已经成了“金字招牌”,县内的大小超市和水果摊都能见到付家塬的西瓜和甜瓜,甚至市区的水果商也纷纷来此收购。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付家塬还成立了棚栽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外聘技术员、帮助农户贷款、积极协调水电等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建棚的积极性,现如今,大棚产业已经成为付家塬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