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加入收藏
意见反馈
首  页特别推荐政策法规合作平台农业资讯农产信息统计数据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专题视频

贵州黔西南“共商”搬迁拔穷根

2016年10月27日 09:07 来源:新华社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华社贵阳10月26日电(记者王新明)深秋时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巧马镇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从镇政府出发,泥泞的山路上,弯道一个接一个迎面而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来到了孔屯村。

  孔屯村共有572户、22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1户,村民姜定成家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易地搬迁的事,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镇里最初将学校规划建在一片低洼地中间,到村里征求意见时,一些老人提出:学校建在洼地里,雨水大了不安全,应该改个地方。听了老人们的意见,镇里重新找了一块地势高一些的地方作为校址。”姜定成说。

  黔西南州移民局局长王尧忠说,为了脱贫攻坚、保护生态,2001年以来,黔西南先后实施了环境移民、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其中,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时间里,共计有约6万人搬出深山区、石山区;2012年到2015年的4年时间里,有6万余人搬出,而今年一年就计划搬出6万多人。

  “过去干了10多年的事,现在一年就要干完,怎么干?怎么解决问题和矛盾?怎么才能不留‘尾巴’?黔西南的办法是通过共商达成共识,然后共建、共享、共担,改过去的压任务为征求群众意见,把群众的心里话变成一栋栋楼房、一所所学校、一个个集贸市场。有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共商达到几十次,直到群众满意为止。”王尧忠说。

  巧马镇共有8个行政村、15053人,布依族、苗族群众占86%。全镇75%的群众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今年计划搬迁1134户、5054人。

  “到每个村都要带着三张图:规划图、外观图、户型图。搬哪些人?搬哪里去?房屋怎么建?就业怎么解决………围绕这些问题,与群众共商19次,一笔一笔地算收入账、教育账、医疗账等。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共商,64个自然村寨的2068户群众签订了搬迁承诺书。”巧马镇党委书记刘曜熙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黔西南今年计划搬迁的农户签约率达到80%以上,首批3732人已全部分房入住。

  义龙试验区马别新村安置点是望谟县麻山镇搬入地之一。在这里,麻山镇前锋村村民杨胜军带领记者“巡视”了刚刚竣工的几栋楼。

  之所以能“巡视”,是因为杨胜军还有一个身份:群众推选的马别新村安置点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代表麻山镇即将搬迁的农户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

  杨胜军说:“钢筋、水泥用的什么牌子、产自哪里,我都清楚。工地上还有其他务工的村民,大家一起监督,想作假得先问问这十几双眼睛。”

  “过去,政府单边行政,很有力但是后遗症也很多。现在,通过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黔西南变单边行政为交互行政,打通了群众的需求通道,扣好了‘搬得出’这个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颗扣子,同时,也为‘稳得住’打下了坚实根基。”黔西南州委书记张政说。

  责任编辑:王伟

[责任编辑:刘畅]

资料中心

花开两岸-别样野趣

  你吃过这么鲜嫩多汁的菠萝吗?你知道怎么…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