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加入收藏
意见反馈
首  页特别推荐政策法规合作平台农业资讯农产信息统计数据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专题视频

青海省海西州脱贫攻坚 一年清零一年提升

2016年08月18日 09:46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本报记者郜晋亮

  茫茫的柴达木盆地除了丰富的资源外,还有一望无边的戈壁滩,就在这里坐落着一座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丰富的资源本应带给当地人民富裕的生活,但无边的戈壁却也隐藏着不少的贫困。全州有119个贫困村,6588名贫困人口。与青海其他地区相比,虽说贫困面小、贫困人口少、贫困程度浅,但这并没有因此降低脱贫攻坚的难度。海西州委州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果断地提出了“2016年集中脱贫清零,2017年巩固提升”的脱贫攻坚目标。用1年的时间实现全部脱贫,这样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

  脱贫政策“看菜下单”

  海西州天峻县天棚村的贫困户洛太加有一个患脑积水的女儿,十几年治病的支出让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贫困。天峻县扶贫办主任春花介绍说:“针对洛太加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一套脱贫措施,确保他的收入不仅满足日常医药支出,也保证家庭需要。脱贫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了保障今年集中脱贫清零,海西州委州政府要求各地要按照发展产业、资产收益、发展教育、医疗保险和救助、生态保护、低保兜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八个一批”要求,以贫困户的实际和贫困状况“看菜下单”,对有劳动能力的实行生态管护员、保洁员等就业扶贫和扶持产业发展,对无劳动能力的采取低保兜底、资产收益等,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

  在乌兰县茶卡镇八音新村,村第一书记白海龙说:“如果严格按照标准,全村只有4户贫困户,但是其他农牧户也比贫困户好不到哪去。如果只是脱贫这4户,那好办得很,但是我想让村里人都富裕起来,才是脱贫攻坚的真正目的。”

  为此,八音新村脱贫攻坚的途径最终选择了能惠及更多人的集体经济。结合距离茶卡盐湖景区近的地理优势,引导村民发展家庭宾馆和农家乐。同时,整合村里资源优势,发展种养结合的合作社经济,真正做到了脱贫攻坚“看菜下单”。

  贫困村短板一步补齐

  早些年,在农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标语:要致富,先修路。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中,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短板,依旧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入驻都兰县艾斯力金村伊始,第一书记张保太就带领扶贫工作队认真梳理了该村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发展的3条短板:一是村内无硬化道路,牧户间靠土路连接,道路由牧户自发维护,且损坏严重;二是牧民转场存在困难,牧道基本不通,牧民转场绕道成本高;三是人畜饮水和用电需求难以保障,严重影响牧业生产。

  张保太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硬杠杠,这个短板要是不先补齐,不仅会拖产业发展的后腿,而且脱贫还不会脱得彻底。因此,我们首先想办法解决的就是村里水电路的问题。”

  其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问题,在海西州其他贫困村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海西州要求各相关行业部门积极争取、整合项目资金,力求一步到位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据海西州扶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州已投资2.2亿元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36个,建设乡村道路854.6公里;投资2000万元用于易地搬迁村级配套道路建设;水利投资5600亿元,实施涉及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电力加大农网建设力度,实现国家电网全覆盖。此外,住建部门还投资3750万元,完成危旧房改造1500户。

  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早在2007年,乌兰县东沙沟村利用15万元扶贫资金,创立扶贫互助社。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入社农户达到了30户,资金规模达到了18万元。

  乌兰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尹军表示,扶贫互助社是探索财政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急需资金的难题,同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

  与乌兰县的做法有所不同,格尔木市则将全市16个贫困村的800万元省级互助资金存入格尔木市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信贷担保资金放大3倍为贫困户、带动贫困户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贷款。同时,协调银行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门槛。

  格尔木市扶贫局局长赵军表示,今年以来,已向贫困村发放担保贷款218笔共计1197万元,向25户贫困户发放贷款81万元,不仅提升贫困户搞活生产的主动性,而且还强化了帮扶贫困的能力。

  除了巧用扶贫互助资金,海西州还积极倡导各地借助国道优势,利用国道发展旅游服务区经济,将国道经济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德令哈市紧邻 315国道的怀头他拉服务区就是这样的典型。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如今的服务区已经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责任编辑:刘畅]

资料中心

花开两岸-别样野趣

  你吃过这么鲜嫩多汁的菠萝吗?你知道怎么…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