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纵贯湖南南北全境,山高谷深。位于雪峰山中段崇山峻岭间的湖南省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不等不靠,精准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立足现有资源,靠山、水、田、土也能增收
新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片区县。油溪桥村人均水田不足0.5亩,多为巴掌大的梯田,而且严重缺水。长期以来,群众基本上是靠天吃饭。800多人的村子,去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20%。
摆脱贫困是油溪桥的当务之急。首先需要的是解决水的问题。从2011年8月开始,油溪桥村启动水源工程建设。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肩挑手提、起早贪黑苦干一年,在上级拨款仅有30万元的情况下,完成了预算投资160万元的水利工程,将宝贵的山泉水送到了田间地头和每一个农户家中。
解决了水的问题,不意味着财富可以像水一样“自来”。村班子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开会统一了思想认识,确立了发展思路:在上级的帮扶下,立足现有资源,依靠自身努力,向山、水、田、土要效益,打好脱贫硬仗。
普及稻田养鱼。将全村凡是符合条件的水田全部开发成稻田养鱼基地。2014年春天,鱼苗投放,当年亩均创效益达4000余元。
发展经果林。开发山地面积2200多亩,陆续种下水蜜桃、猕猴桃、杨梅等优质水果,林下间种花生、红薯、蔬菜等短季作物,大多数水果明年即可挂果。
推进乡村旅游。以前,每年来村里油溪河漂流的游客数以万计,但都来去匆匆,没给村民带来多大实惠。为了留住游客,油溪桥村把上级的扶持资金当作“药引子”,组织村民筹工筹劳,修了数十公里游步道,在房前屋后遍种美人蕉、山茶花等景观植物,美化村庄,吸引游客。开发垂钓、采摘等旅游项目,配套发展餐饮、住宿,千方百计为村民扩大增收渠道。
为确保产业扶贫取得实效,村里制定了“五统一”制度,即村委会统一组织开发、开拓市场,种养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管理,农业技术人员统一培训指导,贫困户参与统一行动,村组干部统一结对帮扶,并采取多项特惠扶持措施。
据测算,油溪桥村种养产业项目全部见效后,人均可获纯利1万元以上。25个贫困户由于受到格外关照,种养面积和成本有增有减,预计明年可全部脱贫。
把群众脱贫的志气立起来,把发展产业的力量拢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油溪桥村的巨大变化,与村班子的努力密不可分,“班长”彭育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彭育晚是个曾立过四次功的退役军人。8年前,32岁的他在组织的召唤和村民的期盼之下,将在广州、南宁经营得十分红火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回村出任党支部书记。
他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村班子涣散,村集体负债4.5万元,村民住的大都是透风进雨的老旧木板房……
彭育晚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取消村干部的会议补助和误工工资,每年能为村里节约三四万元。有人出面顶他:饱汉不知饿汉饥,难道为公家做事,就只能白干?有人开他的玩笑:你是富翁,何不直接捐点出来,让大伙分一分?
彭育晚没有退步,并从自己做起。他说:“我不是舍不得捐款,但我不能这么做。村民们如果靠别人的捐赠过活,不但矮了人格,而且是靠不住的,捐得再多也会坐吃山空。”
“要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立起来,把群众发展产业的力量拢起来。”为此,彭育晚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各种法律、政策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提升素质和致富本领。“人心齐,泰山移”。村里的多项工作都争先创优,年年被评为先进,林权制度改革还走在全省前列,全省现场会在村里召开。
为了村里的发展,彭育晚牺牲了很多。他回村后,家里在南宁开的门店不久就关了门,一年损失上百万元。但他也得到了很多。上级的肯定和村民的拥戴,使他内心十分充实。他觉得最大的歉疚,就是对不起他的村干部同事。这几年村里的工作特别繁重,人人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尽管村里现在每年都有数十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但他不能从中挪一分补偿给同事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上级给的各项荣誉转到班子同事身上。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