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加入收藏
意见反馈
首  页特别推荐政策法规合作平台农业资讯农产信息统计数据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专题视频

山东胶州:识得精准 扶得到位

2016年08月01日 09:02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识得精准 扶得到位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创新贫困户精准识别“定量模式”调查

  本报记者于洪光杨瑞雪

  脱贫攻坚,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只有“识真贫”,才能“扶真贫”,才能明确“谁来扶、怎么扶”。

  “按照‘六个精准’扶贫要求,里岔镇研究设计了《贫困户精准评估表》,提出了‘十一类、73项’贫困户评估指标体系。作为配套措施,建立了村级贫困评估委员会,制定了工作规范、评估流程及《评估得分汇总表》。”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党委书记刘京明说,具体到一个申请贫困救助的农户,评估所得的总正分减去总负分,就是评估得分。评估得分越低,说明越符合贫困救助的标准;评估得分越高,说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

  里岔镇经过多次修改,确定凡评估得分低于60分的,可直接进入镇级审核阶段;得分61—70分,需要再次进行评估,酌情确定是否进入镇级审核;得分高于70分,不得作为贫困户。经过两轮评估,共剔除了16个假贫困户,评定了549个贫困户。对贫困户,实行了一户一策扶持,到今年底可以全部实现脱贫。

  胶州市农业局局长杜润生评价:“里岔镇贫困户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规范,可以概括为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定量模式’,在全国是唯一的,实现了贫困户识别从感性到理性、定性到定量、抽象到具体的‘三个转变’,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基础性、改革性、操作性的创新;让村民知情、参与和监督,可以避免人情因素。现在,这一‘定量模式’已在胶州得到广泛推广,效果很好。”

  一张《评估表》囊括了“十一类、73项指标体系”——

  贫困户评定从模糊转向“全面、系统、定量和具体”

  在里岔镇沙家庄,刘成民说:“今年3月,经村评估委员会评估,听说给我打了45分,被确定为贫困户。”

  “刘成民通过评估,是因为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常年患病;两个儿子去世,儿媳魏凤美身体残疾。”沙家庄文书王绪君说,以前评定贫困户都是靠举手,标准很模糊;谁符合或不符合,大多靠感觉、凭感情,结果不太准确,群众有意见。现在,有了《评估表》,有了标准,结果也靠谱了。

  刘京明介绍,由镇党委、政府组织,经过20多次修改,研究设计了《贫困户救助精准评估表》,确定了“十一类情况、73项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了家庭基本情况类13项指标、住房类10项、家电类5项、农机类3项、机动车类2项、健康类6项、在校生类6项、劳动力类4项、务工类7项、土地类14项、养殖业类3项。

  “里岔镇‘十一类、73项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当地绝大多数农户的人口、健康、就业、财产、土地、生产、生活的所有情况,一目了然、具体适用,实现了定量评估贫困户,对于民主评议和精准识别,很有实践意义。”刘京明说,《评估表》紧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程度,设定了26项指标,比如,“遭受重大意外事故、造成财产严重损失及人员伤亡”“有1人残障”“有中专以上在校生”“无劳动力”等。

  根据不同指标的性质和作用,赋予指标不同的正分或负分——

  评估得分越低,越符合贫困户救助标准

  在里岔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国说:“根据《评估表》及规定程序,经过评分,我们村张启森、刘才、孙正得三户分别得了80分、50分、30分。低于60分才能定为贫困户,张启森家没被评为贫因户。”

  里岔镇党委委员祝春雷说,根据《评估表》中不同指标的性质和作用,73项指标可归纳为基础得分项、特殊加分项、减分项“三大类”。基础得分项,主要是为了摸清申请贫困救助农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劳动力、健康、家电、住房等,设置了57项指标,一般家庭得分幅度为11至50分,对评定贫困户一般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特殊加分项,主要是为了避免富裕户“当选”,是为了剔除经济条件较好、但却申请贫困救助的特殊农户,共设置了5项指标,每项指标设置了50分的高分,只要符合一项指标,基本上是“一票否决”。

  减分项,也叫扣分项,是为了把真正的贫困户纳入扶持范围,共设置了11项指标;每项指标的减分,也就是赋予负分的多少,大概可以显示致贫的主要原因,比如因残、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岗位等,可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比如,对“家庭成员中有2人以上患有重大疾病、半年以上不能参加劳动的”,赋予较低的-30分;对“遭受重大意外事故(车祸等)造成财产严重损失及人员伤亡的”,赋予-20分;对危房或无房户,赋予-20分;“有高中在校生”“有大专以上在校生的”,赋予-5至-9分。

  设立村级贫困救助评估委员会——

  “七步”规范化程序实现贫困户评估公开公正

  河北村党支部书记许文林说:“镇上搞贫困户评估,在我们村搞的试点。成立了评估委员会,成员由村民小组推选,选了15人。根据贫困户申请,党支部组织召开了评估会,按照《评估表》逐一打分,评分结束后交给镇干部汇总。”

  里岔镇为了实现评估的公开公正,让村民参与和监督,规范评估程序,客观填报《评估表》,要求建立村级贫困评估委员会,由10至15名公道正派、具有一定文化和工作能力的村民组成,任期一年,拟任人选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在薛家庄,村评估委员会成员周美香说,让村民明白情况,参与评分,是监督,也是尊重,也就不会攀比了。

  祝春雷说,里岔镇明确了规范化评估的“七步程序”,即建立村级审估委员会——农户申请贫困救助——组织村级评估——镇级汇总统计——镇级审核评估结果——公示审核结果——确定帮扶措施;在镇干部现场监督下,由村“两委”组织评估委员会,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评分。

  为了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里岔镇实行了打分、统分“两条线”。在村评估委员会成员打分后,将《评估表》交由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汇总统计,填报《精准评估得分汇总表》。同时,里岔镇明确了贫困户的“摘帽”标准,建立了贫困户退出机制。对已经享受救助的贫困户,每年开展一次评估,对得分高于70分的救助对象,退出贫困救助范围,打通了贫困救助“出口”。

[责任编辑:刘畅]

资料中心

花开两岸-别样野趣

  你吃过这么鲜嫩多汁的菠萝吗?你知道怎么…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