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了合作社统一饲养,养牛自己不用操心,平时该做什么还做什么,等着年底分红就行,这种方式相当好!”说起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社员们纷纷点赞。
针对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直接把羊羔、牛犊分给贫困户,有的农户养不好,不出效益,有的甚至转手卖掉换成现金,达不到长期、稳定脱贫目的的情况。昌宁县鸡飞镇创新扶贫方式,大胆探索“党组织带头、贫困户主体、集中化饲养、股份式运营”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于去年11月成立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建盖圈舍、集中饲养的方式发展养殖业,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确保贫困户的长期增收。
鸡飞村在发展肉牛产业中,村党总支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20万元,动员村干部入股4万元,流转土地16亩,建设养殖规模为100头的规模化养殖场,并将养殖场入股专业合作社,约定占股20%。贫困户将扶贫项目支持购买的牛,按照市场价格称重定价,原价作为股本,托管给合作社集中饲养,只需参与日常监督管理,无需劳动力、技术等投入,在利润产出时即可分到40%的现金分红。饲养员用技术、草料和劳动力入股,通过统一技术、统一场地、统一监管,饲养员可以得到40%的利润分红。
鸡飞镇党委书记施军宁介绍,通过把村集体、养殖社员、饲养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按照2:4:4的比例享受利润分成,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证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红。有效破解了农户分散养殖中没有场地、没有技术、没有劳动力和养殖风险大的问题,实现了产业扶贫由“资金到户”向“效益到户”的转变。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