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加入收藏
意见反馈
首  页特别推荐政策法规合作平台农业资讯农产信息统计数据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专题视频

云南昌宁县:鸡飞镇“扶贫牛”变“致富牛”

2016年07月14日 16:30 来源:云南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现在,有了合作社统一饲养,养牛自己不用操心,平时该做什么还做什么,等着年底分红就行,这种方式相当好!”说起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社员们纷纷点赞。

  针对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直接把羊羔、牛犊分给贫困户,有的农户养不好,不出效益,有的甚至转手卖掉换成现金,达不到长期、稳定脱贫目的的情况。昌宁县鸡飞镇创新扶贫方式,大胆探索“党组织带头、贫困户主体、集中化饲养、股份式运营”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于去年11月成立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建盖圈舍、集中饲养的方式发展养殖业,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确保贫困户的长期增收。

  鸡飞村在发展肉牛产业中,村党总支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20万元,动员村干部入股4万元,流转土地16亩,建设养殖规模为100头的规模化养殖场,并将养殖场入股专业合作社,约定占股20%。贫困户将扶贫项目支持购买的牛,按照市场价格称重定价,原价作为股本,托管给合作社集中饲养,只需参与日常监督管理,无需劳动力、技术等投入,在利润产出时即可分到40%的现金分红。饲养员用技术、草料和劳动力入股,通过统一技术、统一场地、统一监管,饲养员可以得到40%的利润分红。

  鸡飞镇党委书记施军宁介绍,通过把村集体、养殖社员、饲养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按照2:4:4的比例享受利润分成,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证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红。有效破解了农户分散养殖中没有场地、没有技术、没有劳动力和养殖风险大的问题,实现了产业扶贫由“资金到户”向“效益到户”的转变。

[责任编辑:刘畅]

资料中心

花开两岸-别样野趣

  你吃过这么鲜嫩多汁的菠萝吗?你知道怎么…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