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拓展养猪版图的远行
——江山人内蒙古草原考察记
本报记者 邓国芳
核心提示: 6月20日到22日,本报记者跟随江山市政府相关人员和4位生猪养殖户,北上内蒙古科左后旗考察,并见证两地签订养殖合作协议。
从表面看,这只是一次“南猪北养”的尝试。但当我们把这个微小的事件,放到中国绿色发展和浙江“五水共治”的图景里观察,江山人的这趟北上之行,或将改变全国生猪饲养的版图,使种养殖业与自然环境更加相得宜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永恒的命题。江山的尝试,无论是对产业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具有示范意义。
再平凡的群体,也有改变历史的可能。
爬上山坡,瞭望远方,大家一起构想绿色养殖产业园的美好未来。 邓国芳 摄
6月20日,文质彬彬的江山市副市长徐文,带着4名黝黑、粗犷的生猪养殖户,怀着期待和想象,飞向北方的一片辽阔土地。
2200公里之外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是他们此次北行的目的地。在距科左后旗最近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当地招商局局长仲伟德,已热忱地迎候着他们到来。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养了一辈子猪的江山养殖户,经市政府牵线搭桥,决定北上内蒙古去养猪。“南猪北养”历史就此拉开了序幕。
机场里的特殊组合:
副市长和养猪户
梅雨季的杭城,潮湿而闷热。
20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赶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看到了一个“特殊”的组合:安静坐着看书的徐文,和用家乡话热闹交谈的养殖户们。时不时,他们会毫不客气地打断徐文,问他行程的细节安排。
若时光倒流几年,这样的画面绝不可能出现。力度空前的养殖污染整治,曾把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徐文和养殖户,放到了彼此的对立面上,相互见面已说不上愉快,更不用说一路同行了。
在山清水秀的江山,勤劳耿直的人们,用30多年时间,壮大生猪养殖业,这里也成为浙江传统生猪养殖和调出大县之一。
然而,这种千家万户搞养殖的粗放模式,虽然鼓起了部分百姓的口袋,却让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大约5年前,当地人称“大水缸”的碗窑水库,水质几度出现不稳定情况。2012年6月,江山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关停库区所有养殖场。次年6月,又借全省“五水共治”之机,在全市继续开展养殖污染整治。3年来,当地共有8446家养殖场关停或退养,年生猪饲养量从200万头减至95万头。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徐文说,作为分管副市长,本应呵护扶持养殖户,但为了生态环境修复和更多百姓利益,不得不亲手关了低小散、脏乱差的养殖场,“关停退养后的最大问题,就是退养户的转产转业和持续增收,政府不能置之不理。”
在做好退养户就业培训的同时,徐文发现,江山人不仅有养猪经验和技术,更有着特殊的情结。这次整治后,不少退养户和养殖户希望向外寻找新的地方继续养猪,但和浙江相似,邻近的江西、福建和安徽等地环境容量都有限,不适合继续发展和扩大生猪养殖业。
就在他们焦虑时,今年4月,农业部下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让江山人看到了希望。这个《规划》,将全国各地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因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被列为约束发展区。
“这意味着,就算不为‘五水共治’,浙江生猪养殖减量和控量也势在必行。”徐文说,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方四省,和云南、贵州南方两省,被列为潜力增长区,预计年均饲养量可增长1%到2%,成为我国猪肉产量增加的主要区域。
“我们或许可以走出去!”徐文突然灵光一闪。很快,“江山人想要走出去养猪”的信息,通过江山市农业局,传递到了贵州、内蒙古等地。不久,内蒙古和贵州两地的招商人员相继来访。科左后旗招商局工作人员李雪峰,更是“潜伏”江山达数月,想把当地养殖大户请过去。双方一拍即合,就有了萧山国际机场里的这一幕。
徐文还特邀江山市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张德建同行,“发动金融机构支持养殖户走出去”。不过,养殖户们始终有种担心:科左后旗真的适合养猪吗?
“先去看看再说”,54岁的巫忠孝说,“最重要的,就是猪尿粪的土地消纳问题。就算出去养猪,也不能污染别人的家园。”就这样,带着纠结、期待和迷茫,他们上路了。
[责任编辑:王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