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均年收入达4.9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达68平米,吃粮不愁、农合全免,河北省首家农村数字化影院、名人故事雕塑墙、设施完备的广播电视中心、藏书1.5万册的图书阅览室、文化宫、多功能影院等样样齐全,拥有30家集体企业的太行脚下的世外桃源——这就是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
白沙村
“坚持集体经济,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工业化、工业集中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最终实现白沙百姓的幸福”谈起村庄期初的发展模式白沙村党委书记侯二河说道。目标既定,蓝图已设,侯二河书记带领着党委班子一行人大步阔进走征途。现在的白沙村已然实现百姓的幸福梦,而且也成功实现了结构调整,打出了休闲生态幸福牌。
走进白沙村,一幢幢别墅错落有致,一条条街道宽敞大气,一排排文化雕塑、文化雕塑向世人传递着它的核心价值。富丽堂皇、高端大气、震人眼球这些词在形容一个太行脚下的小山村毫不为过。采摘园、智能温室、游泳宾馆、花卉室、垂钓园、光景楼……休闲、生态、惬意,正在印证着它的华丽转身。
抓集体经济,实现工业集中化
白沙,这个位于鼓山东麓,两面环山的岗坡地,资源丰富,但十年九旱,生存条件艰难。为此,白沙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的一手整合资源牌,“靠山吃山”,村党委班子始终抓牢集体经济不放松,石子厂、建材厂、石灰厂……瞅准国家发展大势,该村建立起了二产的产业链。2007年底,村里已经拥有铁矿、猪场、油泵厂、加油站、秸秆气化站等28家集体企业,集体纯收入达到3200万元,人均纯收入6250元。发展不能停,此后的白沙村在村党委班子的带领下实现了村级收入逐年高速增长的目标。2014年实现了人均4.9万元的收入。
白沙村委会
抓绿色生态,实现健康发展
“住着别墅吃粉尘,有福难长享”当时的一句戏言彻底刺痛了侯二河的心。“即使舍下金馍馍,也要健康发展,没有好生态哪儿来真正地幸福”侯二河带领着党委班子一行人开始了大刀阔府的改革路。
2011年初,白沙村几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就村办产业关停改造和绿色转型进行讨论。最后,村里决定:关停当时年利润上千万元的焦化厂;投资1.4亿元引进德国设备对生产高活性氧化钙的白灰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8600万元对石料厂实施设备更新和棚化、仓化抑尘处理,推行清洁生产。与此同时,修复生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打造绿色白沙。投资600万元,采用覆膜绿化技术,对村庄周边的1000亩荒山进行绿化;投资1.1亿元,建成集生产、采摘、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武安市清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白沙是个好地方,各项采摘体验农家的乐趣,还有影视厅、图书馆、文化宫又兼具了城市功能,住在这里一点不比城里差,真是农村都市化”。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羡慕的说道。
“我们主打特色生态农业游项目,这两年建的项目和配套景观都严格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设计,到目前旅游设施总投入已近4亿元。”侯二河介绍说,他们已经与北京、山东、山西、河南和省内的20多家旅行社签约,对方负责客源组织、信息发布、线路推广和市场对接,今年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多万元。
抓美丽产业,实现全民小康
“村支部说不让一个掉队,还真没把我落下。”身有残疾的村民万从河站在自己的新居前,有些激动地说。前几年新民居建设中,他家的旧房太小太旧,折价后加上村里的6万多元补贴还差3万多元。村两委干部立刻集体商量解决像他这样的村民的困难。最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由村集体补上差额,21户有困难的村民高高兴兴搬进了新房子。
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如今美丽健康发展成为了白沙的另一个代名词。
如今的白沙村吃粮免费,用电补贴一半,16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除养老保险外人均每月可拿到200元养老金,每年体检两次,孩子们上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学生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村集体一次性奖励3000元至1万元。村里还掏钱为村民办理了新农保、新农合,红白喜事可得1万到2万津贴……如今18项百姓福利让白沙人民的心情真正得到了美丽,他们正在享受着自己的美丽小康梦。
一个以农业为基,以旅游为线,以生态为媒,以富民为本的全新白沙华丽转身,“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中国幸福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也印证了它的成功转型。
赵明
[责任编辑:王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