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6月25日电(记者白田田)6月23日,烈日当空,湖南长沙县金井镇涧山村村民夏月娥卷起裤腿,下到水田里插秧,盼望土地上结出丰硕的稻穗。
说起水稻种植,50多岁的夏月娥这两年却有点“幸福的烦恼”。“现在生态好了,鸟儿多了,谷子经常被鸟吃掉。”夏月娥停下农活对记者说。
涧山村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湖南国土部门实施的“耕地生态保护型”土地整治不无关系。这种模式将农田整治和生态保护结合,自2014年建成以来运行良好,受到了外界的关注和好评,并正在多地进行推广。
指着农田里的一条小水渠,长沙县国土局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黄江对记者说,德国专家先后4次前来考察,今年3月又来了一次。当他们看到水渠里有浮游的小鱼苗,都竖起大拇指。
让外国专家称赞的小山村,究竟有什么奥秘?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传统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平整耕地,增加面积,硬化路面水渠,而涧山村项目将土地看作是一个生命体,为各种生物留下生存空间,打造“可呼吸的生态农田”。
过去田间修砌沟渠,一般将底部和两侧用水泥硬化,俗称“三面光”。这样的水渠失去自净能力,而且一到夏天和干旱时节,青蛙、泥鳅等动物无处藏身,很容易在烈日下暴晒而死。
涧山村在土地整治中,水渠两侧使用生态型“卡扣砖”,靠榫接的方式组合,不需要砂浆粘连。每块砖有两个圆孔,孔洞里长出野草。整个渠道坡面有成千上万的圆孔,看上去就像是人体透气的毛孔。
更为精妙的是,沟渠里每隔一段时间设置“生物池”。生物池的泥底相对低洼,可以积蓄水分,两侧是一个个镂空的“水泥格子”。再隔一段距离,水渠内壁建有“微型楼梯”,从渠底通往地面。
这些小房间一样的水泥格子,泥鳅可以打洞进入农田,青蛙可以在这里栖息,被形象地称为“青蛙宾馆”。“微型楼梯”则是动物们的另一条逃生通道。
在整个项目区田块的边边角角,还分布着30多片小块的“生物栖息地”。黄江介绍说,打农药、收割作物的时候,田间动物没有地方安身,这些栖息地就是它们的生存空间。
“如果放在以前,这样的地块肯定被开垦为耕地了。”项目设计方负责人曾亚丹说,项目实施方在前期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了解当地有哪些物种,生活习性怎么样,以此设计生物通道和栖息地,建立“逃生网络”。
除此之外,涧山村土地整治时建立了农田排水净化体系。数百亩农田的渍水通过几级沟渠汇入“净化池”,最后注入旁边的金井河。净化池里种植有狐尾藻、石菖蒲、千屈菜,这是一个纯天然的污水处理厂,能明显降低水体中氮磷含量。
华而创农业开发公司在项目所在地租种了900多亩土地,进行规模化蔬菜种植。华而创公司总经理李光跃说,原来金井河里的水都是臭的,现在水变清澈了,生态也变好了,更有利于生态种植。再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每亩土地可以少打60%的农药、少施50%的肥料。
对于本地村民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虽然鸟吃掉了一些谷子,但粮食自己吃起来放心。”夏月娥说。
[责任编辑:王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