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加入收藏
意见反馈
首  页特别推荐政策法规合作平台农业资讯农产信息统计数据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专题视频

河南:走稳粮富民的现代农业之路

2016年06月27日 14:4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范亚旭本报记者张培奇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省始终把粮食生产定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1月,河南省出台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指出全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使农业在扩规模、调结构、强产业、可持续、提素质上取得实效。

  保粮增收,看粮食主产区农民如何稳步发展

  5月24日,在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的麦田里,商水县发达高产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卫远忙着对合作社的试验田进行测产。“除了引进好的小麦品种之外,还要采用好的种植管理方法。”杜卫远介绍,目前大多数农民普遍采用旋耕方式,深度只有10厘米左右,采用新技术则可达40厘米,能明显改善土壤质量,比传统的深耕方法省时省钱,长出的农作物还基本没有杂草。

  “当地麦田亩产一般在500公斤左右,靠科技提产量,亩产能增20%以上,让俺农民对种田就更有信心了!”杜卫远说着有些激动。

  在虞城县站集镇西北街村,种粮大户卢合军的3000亩小麦今年又获丰收。他从2010年开始带领村民走规模种植之路,通过农技推广、良种繁育、机械化耕作、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如今已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老卢在种粮上是精明人。“与厂家联系购买农资,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配备收割机、深耕机、喷药机等机械设备,减少生产投入;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带头推广新品种,应用深耕深松、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提高产量。”老卢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一直以来,河南省通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河南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累计投入414亿元,建成4602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72.3%;选育了矮抗58、浚单20等一大批优良品种,获得国家奖项37项,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56.6%,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同时,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7.5%,去年粮食总产达到1213.4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农民创业,看农民带头人怎样带动农村产业成长

  只有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睢县白庙乡老村长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合作社理事长牛建伟介绍,合作社由2013年创建初的138亩土地增加到560亩,吸引了10多名大学生从事农业方面的创业,创新了农村种植管理新模式。

  牛建伟在发展合作社的同时积极为周边村民开办种植培训班,对村民进行西瓜、冬瓜种植技术培训,同时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管理指导,来带动村民致富。“合作社还为周边贫困户创造150多个工作岗位,并带动周边500多人种植冬瓜和西瓜,农民年收入能提高1万多元。”牛建伟说。

  在位于孟津县的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采摘园内,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主要种植草莓、樱桃、葡萄、袖珍西瓜和特色蔬菜等精品瓜果,由于采摘园内一年四季瓜果不断,还能体验农耕文化,很受周边市民的欢迎,目前年接待前来采摘的游客40万人次。”公司董事长杨占通说着露出了笑容。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要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让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杨占通认识到了这一点。记者了解到,他除了种植有机果蔬之外,还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生产葡萄酒、草莓醋、土蜂蜜等,与洛阳市各大超市对接供货,形成了“研、产、销、游”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带动周边7个合作社和8个行政村的2000余农户增收。

[责任编辑:王亚静]

资料中心

花开两岸-别样野趣

  你吃过这么鲜嫩多汁的菠萝吗?你知道怎么…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