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从“撒毛毛盐”到“集中精准投放”——
涉农资金“零钱整用”释放集聚效应
孔芒本报记者李传君
日前,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塘口村瀚旺珍稀果苗基地里,钟国会正在加班把营养土装进袋子。
“打捆项目实施完后,村上来了果苗公司,我们就在基地打工,一家人一个月能挣3000元。”钟国会是塘口村8社的村民。她家6口人把土地流转给果苗公司后,一年有5000多元收入;3个人在基地做工,一年收入6万元。
2014年以来,纳溪区抓住省财政厅将其列为全省4个“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试点区”之一的契机,以规划为引领,资金精准投放到3个片区,撬动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一石多鸟”效应。
规划引领,资金精准投放显现集聚效应
3月18日,一行人到白节镇团结村。“产业要向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倾斜,路网要考虑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这一行人是由区财政、农工办、白节镇以及园区业主组成的“打捆项目”现场考察团,主要是为今年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到这片区域“把脉”。
“自纳溪区被列为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试点区以来,我们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纳溪区委书记熊启权说。
过去,涉农资金分散下达,像“撒毛毛盐”,导致在谋划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上有顾虑、不敢有大动作。“100万元以下的项目要占全区70多个支农项目一半以上。由于资金不集中,只能东安排一点,西补充一些。”在纳溪区区长徐利看来,因为资金不集中,成片规划事实上不敢有大动作。
由于缺少规划,好事反而难办了。新乐镇三江村党支部书记刘胜超至今还对项目多头下达记忆犹新:由于资金少,村道往往只能修一小段,工程一竣工就成断头路;山坪塘竣工蓄水后,可电力配套跟不上,作用仍然难以发挥……
变化来自于一项试点工作。
2014年开始,省财政厅选择在全省4个区开展为期3年的“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试点”,泸州市纳溪区位列其中。
结合实际,纳溪区打破过去部门和镇各自为阵的状况,将打捆资金集中投入到都市农业片区、现代农业片区、统筹城乡片区3个片区,实现整体推进、连片建设。
由于资金精准集中投放,“集聚”效应显现:10万亩“中国香海桂花公园”、万亩珍稀林木基地、百亿竹产业和百亿茶产业如火如荼推进;初具形象的中国白酒酒庄群落第一发源地,集现代观光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体正成为川南市民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王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