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12月是我们村的旅游黄金季节,各地的游客来得特别多,高峰期每天接待150人—200人。”日前,在甘肃陇南康县白杨乡桂花庄村,从农民变身“金桂人家”农家乐老板的王社宝说,2012年的夏季,家住陇南市武都区蒲池乡的他到康县来玩,偶然走进了桂花庄,“觉得这里不错,就留下来租民房办起了农家乐,去年七八个月的营业额就有50多万元。”
桂花庄村位于康县南部、西秦岭南侧的崇山峻岭之间。“这么多人远道专程来到我们这个大山包夹、地域偏远的小山村旅游,这在以前我们根本想不到。”桂花庄村支书马天定说。
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外界干扰和影响较少等因素,造成了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农村与旅游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叠加,这为旅游扶贫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但这些地区的发展往往也面临着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等瓶颈制约。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的康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多年来康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瓶颈制约问题同样突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信息闭塞,农村贫困面大、贫困面深、脱贫难度大。
而今,在地处西秦岭山脉深处的康县,更多的大山里的村庄正跟桂花庄村一样,迎来络绎不绝的山外游客。作为秦巴山区的贫困县和生态资源大县,康县是如何突破地理条件等瓶颈制约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的?记者深入进行了探访。
打破“硬瓶颈”———从大山之外引客来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中间,地是卧牛田、挂在林里面,隔山能叫喘、走路要半天。”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告诉记者,这是过去康县的真实写照,昔日的康县交通落后,群众住房高、大、黑,生活环境脏、乱、差。于是,如何发挥康县生态资源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是康县历届领导班子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打破交通瓶颈的同时,康县连续5年坚持不懈地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一次性解决了村里的路、水、电、房、产业等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廷俊说。
“以前的大水沟村,是康县有名的贫困村、‘烂泥沟’,路难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人们住的房子烂,门前垃圾到处乱堆,看上去很脏。”大水沟村支书肖九宏说,2012年,大水沟村被康县确定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如今的大水沟依然在康县“有名”,不过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拥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旖旎的原生态乡村美景,把大山之外的游客吸引过来之后,还得让游客住好、吃好、玩好,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乡村旅游体验。”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立逢说,去年以来,康县着眼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在全县12个乡镇的36个村,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了300多户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同时大力完善景区景点旅游公共服务、通信宽带等基础设施,推进4G网络与全域wifi景区景点全覆盖。
发掘“软实力”———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一些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中,互相效仿引发的同质化竞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才能避免与同类地区乡村旅游出现同质化现象?康县的选择是充分保护村庄的原生态风貌,打特色牌。
“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升级版,对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年建设,注重保护乡村的原风貌和乡音乡愁,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加强对古村、古街、古楼、古坊的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法制作工艺,并着力弘扬乡村民俗文化,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李廷俊说。
保护原生态,彰显乡村的特色,弘扬本土传统民俗文化,方能使乡村旅游具有“个性”和独特魅力。记者了解到,为了深入发掘乡村文化的“软实力”,康县积极引导各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培育打造以梅园沟景区、百公里生态风情线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文化,以古道古镇、古桥古庙等为主体的茶马古道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男嫁女娶、霸王鞭、锣鼓草等为主体的民间民俗文化。
如今,当人们穿行在康县秀丽的大山里,造访一个个山村时,轻易就能发现,这些“颜值”急速飙升的美丽乡村里,处处充满了乡愁和乡味。
在康县长坝镇的花桥村,一株生长千年的菩提树成了外地游客们青睐的好去处;在王坝镇何家庄村,村里专门建起了一处“乡村记忆”展览馆,里面“盛满了乡愁”,其中不仅仔细梳理了自唐代、明清以来的何家庄的历史传说和大事记,还将满载村民生产生活印记的旧农具、家庭用具请了进来……不止如此,昔日沉寂深山之中的土法酿酒、酿醋、造纸、针织刺绣和土蜂蜜等土特产,今天也变成了康县许多山村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
在康县南部山区,村民们习惯用祖祖辈辈传承的土法酿制一种低度酒,味甘甜,但当人醉酒后,再看其他人时往往会出现“重影”的视觉效果,恍若对方有两个脑袋,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二脑壳”酒。多年以来,这是康南山民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饮料,如今“二脑壳”酒已然变成了康南乡村原生态民俗风情游的一道“金字招牌”。
跟“二脑壳”一样在当地负有盛名的,还有土法酿制的黄酒。“喝黄酒可以开胃健脾、补气强身。从前,我们生活只能靠种地,家里酿制黄酒都是自己人烧着喝,山大沟深,从来没往外卖过。现在不同了,外地游客进村后,不仅可以从展板上了解烧制黄酒的历史和土办法,而且可以就地品尝地道的土制黄酒。”今年3月,大水沟村村民肖刘芳在村里开起“姊妹黄酒”店后,短短3个月就售出了800多斤黄酒。她告诉记者:“这种土法酿造的黄酒是我们康南地区的民俗和特色,希望通过这些黄酒,能让人们了解、传播我们这里的乡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
切好“大蛋糕”———打造乡村旅游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
公开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康县累计接待游客425.3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8.56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33.5%和498.7%。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康县全年的旅游接待人数为62.4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为2.94亿元。其后,康县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使当地接待游客的人数迅速超过了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4.8亿元。
事实上,不论乡村旅游发展如何快速、如何繁荣,如果来自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不能与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实现共享,那么,乡村旅游扶贫就将成为一块农民群众“看得见、吃不到的蛋糕”。因此,如何切好这块“大蛋糕”,如何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建立开发主体与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既是推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旅游、确保其稳健发展的关键,又是各地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的核心所在。
对此,李廷俊告诉记者,康县始终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创新发展模式,持续提升旅游扶贫的效益。截至目前,康县已创新完善了5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即“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模式、“协会+农家客栈+农户(贫困户)”模式、“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模式、“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记者在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采访时了解到,2014年11月,在陇南市委组织部的帮扶指导下,村里采取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筹资35万元组建了凤凰谷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史德义说,公司成立时,有13户村民自愿入股,19户贫困户持股。同时,公司还吸纳了38名本村管理和服务人员就地就业,带动村上100户群众增收。
“以前我在广州、深圳的电子厂里打工,月薪3000元,后来因为家里老人年龄大了、孩子又小,所以不得不回到村里。”村民娄惠芳说,公司成立时,她拿出2万元入股,去年当年就拿到了2万元的分红;同时,她将家里的6间房租给公司作客房用,年租金收入有近7000元;此外,她自己还在公司打工,先后担任配菜员和服务员,月收入2000元。“自从村里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我不仅能照顾家里,而且收入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少。”
凤凰谷村支书兼旅游度假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佐宏说,2015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140多万元,还专门在年底召开了分红扩股大会,为18名股东、19户贫困户和100多户村民发放分红和奖励资金共计92万余元,其中19户贫困户每户都从集体股中分得3000元。“我们通过旅游扶贫,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使村民们的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了去年的6200元,还让更多的群众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生活,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吴晓燕 鲁明
[责任编辑:王亚静]